写书过程的收获
- 发现人性的弱点之一:总想表现自己的感受。写作的时候,洒洒洋洋写了几千字,但隔一段时间再看时,觉得干货不多,删掉了大部分的内容后,可能只剩下几十个字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,当描述一件事物时,总是不自觉地在表达自己的感受,这是我们日常交流习惯所导致的,但实际上看书的人很难产生共鸣,因为文字不像语言那样包含语气、声调、速度这些信息。所以很多小说中想要表达情感内容时,需要大量的铺垫,排比,比喻。其实不仅仅是自己写的文字,看别人写的文字也很容易发现这样的问题。
- 给自己找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在做。现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工作本身的内容陷入了不断重复,难以试新的状态。如果长期这样工作下去,人会原地踏步,然后跟不上时代发展,最终被废掉。
- 知易行难,我平时就有记录总结的习惯,但系统性地写一本书比我预想的还要难上十倍,尤其是效率方面简直让我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。
很多事情,我们知道难做跟实际真正去做发现的难做还是有很大差别的,只有亲身体验过,切实认识到难之后,还能继续去做,才是真正的跨越了困难。
- 重新审视自己在工作方面的不足,以及可以努力成长的方向。很多事情在做的时候不觉得,但在总结尤其是分享的时候,就会发现走了很多的弯路,甚至是死路。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,这样一句简单的话,但想要从知道到领悟,再到能做到,中间要付出很多的努力。
- 多了一个展示个人想法的途径,少了一些重复性的争论。毕竟想法在自己脑子里,你不说别人无法探究,游戏测试圈子本身就没有太多交流的氛围。即便有机会说,也不可能找人天天说,但写成文字,就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。
- 像测试者的困境中很多问题其实在我写书之前都是没有答案的,或者说很难有说服自己的答案;但当我写完后,我发觉自己不再为这些事情苦恼,我关心的只是自己还能做些什么,如何能做的更好。
- 使用gitbook,脱离了只能使用印象笔记进行记录,却很难分享的限制。
- 逼迫自己去了解更多以前不知道不清楚的知识,并进行反复的核对确认;
- 发现表述时总会倾向于用一些抽象的词,因为抽象的词看起来比较高大上,更具有正确性,不容易被人看出错误;但同时也越难实用,因为每个人理解的偏差是很大的。
- 发现以前记录的一些零散的想法,想要组织成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是多么的艰难。想法本身瞬息万变,而且发散思维下产生的观点很难具有相关性和说服力。零散的想法只记录下来,其实也是一种偷懒的行为,没有加工成真正的思想,更像是在耍小聪明,形成不了大智慧。